close
0010368935.jpg

我希望

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

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

遨遊知識殿堂......

這是作家簡媜和丈夫、孩子到科羅拉多旅居四個月的紀錄。書中記錄十歲兒子「姚頭丸」在美國的小學短暫就讀的種種,以及一家人在美國觀察到,與台灣之間的差異,這既是一本旅遊紀錄,同時也是對台灣深度的反思。

對簡媜的記憶,停留在《水問》的細緻綿密,因此,當讀到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中,簡媜幽默詼諧的筆法,常常令我忍俊不住。然而在書中所呈現的,除了姚頭丸和父母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之外,更呈現了許多台灣亟待改善的面向。

就以書中提到的「閱讀」來說,簡媜寫到,在美國,「閱讀」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份,學校要求孩子每天至少閱讀四十分鐘,在學校也有專屬的閱讀課和閱讀時間,孩子們也很習慣於每天的閱讀。反觀台灣,我們也有「閱讀課」,但是閱讀課的時間,能夠真的用來讓學生閱讀的真是少之又少,太多的課程,太多的進度,學校的「閱讀課」形同虛設。

至於孩子們回到家裡,家長鼓勵孩子閱讀的又有幾人?我一直覺得,我的父母給我最大的禮物,就是給了我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。從小,他們就不斷購買書籍,帶我們去圖書館。雖然當時並不覺得「閱讀」是多麼重要的事,但是年齡漸長,深深感受到,藉由閱讀,我的心靈開了一扇窗,閱讀的這個習慣,陪伴我走過許多孤獨和無助的時光,所以閱讀真的很重要。當教育部推廣閱讀的同時,是否也該教育家長。大人們沒有提供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給孩子,又怎能感嘆孩子們不愛閱讀?

此外,美國的家長對於學校的參與,也讓我覺得感動。書中寫到,學校在上班日的下午,在學校表揚孩子,並邀請家長參加。簡媜原以為能參加的家長沒幾人,不料到場之後,發現家長來了七八成。反觀台灣,一學期一度的班親會,願意來參加的家長便已聊聊無幾,更別提其他的活動了。許多家長都把「教育」這件事情,歸類為學校該負責的事,卻忽略了「家庭教育」也是重要的一環。家長把孩子送去學校之後,自己就置身事外,又怎能期待學校教育會發生多麼神奇的功效?

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在閱讀這本書之後,對於台灣的教育環境有更多的反思。期待反思不只是反思,而是一個前進的目標!

(簡媜: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,印刻出版社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l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